HASH GAME - Online Skill Game GET 300
英国和欧洲现在通行的“碳中和”概念是:“对于那些在所有减少或避免排放的努力都穷尽之后仍然存在的排放额进行碳抵偿”。“碳中和”就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这种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1997年问世以来,“碳中和”的概念在西方逐渐走红,实现了从“前卫”到“大众”的转变。而《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2006年年度词汇。
也可以使用它来形容的许多受人批评的,透过付钱,让其他人替它从大气中消弭100% 等量的二氧化碳放量的做法,(请参考碳中立的意思。Carbon-Neutral Is Hip, but Is It Green ,发表的2007年4月29日,2007年8月3日刊出)。例如:由植树 -或成立炭基金,应该被导致防止未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或由购买carbon credit ,通过碳交易。这些做法往往是用在平行,再加上节约能源措施,以尽量减少能源的使用。这样的概念,可能会扩展至用来衡量其他温室气体对照二氧化碳等价经济角度。
新牛津英语字典公布2006年的年度字汇为carbonneutral,意思为碳中和。在2007年版的新牛津英语字典中,carbon neutral这个字将正式编列到字典当中。碳中和这个字是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透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获选新牛津美语字典的二零零六年年度字汇,主要原因在於它已经从最初由环保人士倡导的一项概念,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民众支持,并且成为受到美国政府当局所重视的实际绿化行动。
“碳中和”是一个新鲜名词。英国已兴建首个“碳中和”生态村。新牛津英语字典2006年度词汇就是“碳中和”。通俗地说,你日常活动可能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植树等方法来中和抵消。令人欣喜的是,“环保”二字已经开始融入到百姓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已把环保变成生活自觉。在许多有识之士那里,“碳中和”已成为自发行动。曾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中看到,一位京城嘉宾说自己尽量不开私家小车了,难以避免要开车出去,就累计一年的碳排放量,到植树时节就去郊区栽种一定量的树木来中和抵消。“碳中和”行动,是“绿色奥运”的“现在进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必由之路。目前全球气温已达12万年来的最高值,急待每个人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
有认识才会有行动,而且行动要持之不懈。比如两岸包机直航,航线“截弯取直”,减少汽油耗费,台湾地区领导人就说这也是“节能减碳”。可现实中还有很多地方尚缺“节能减碳”意识。某单位经济条件较好,内部印发的各种“刊物”很多,而且是人手一份,看了就丢甚至不看就丢。一到派发这种内刊,办公室里就响起一片“真浪费”的声音。早已是无纸化办公的时代,这种纯粹“办公”意义的内刊,搁在单位内部网上看看就可以了,实在没必要人手一册;最多一个部门发一本,大家轮流起来“认真学习”就可以了。可是因为单位有钱,浪费几把没人心疼,不顾环保时代,不想怎样去节省纸张。那些纸,都来自树啊!
森林树木,就像地球之肺。科学家说,城里的一棵大树,抵得上五六台空调;不仅带来阴凉,而且还能中和二氧化碳。每一棵树,都是那么的宝贵。难怪荷兰为了一棵树而大打官司:二战时,14岁的犹太小女孩安妮·弗兰克躲避纳粹抓捕藏进密室,写下感人的《安妮日记》,日记中写到的一棵栗树,几乎是唯一可见的窗外景象,是她赞美大自然的唯一对象,也给幽闭带来自由的无限遐想。如今这“安妮栗树”已150多岁高龄,成了“文化之树”,因病害而老朽,有倾倒之危险,危及了公共安全,面临被砍伐的命运。当地为了拯救这棵树,已经花了十几万欧元。法庭发放了砍伐许可证,但在荷兰引发强烈反对,结果官司打了好几回,博弈进行了很长时间。不管“安妮栗树”的最终命运如何,其国民这样看重和保护一棵树,其精神文化层面不就是“致中和”的高境界吗?
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特斯科超市宣布,超市内商品将贴上显示“碳足迹”的标签,告诉消费者,生产、加工、运输这些商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2003年,美国电影演员迪卡普里奥就付钱在墨西哥植树,用于抵消他制造的二氧化碳。迪卡普里奥因此宣称自己是美国第一个“碳中和”公民。2005年,好莱坞影片《辛瑞那》成为第一部“碳中和”影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2006年执导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时也计入了“碳中和”成本。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当年年度词汇。“碳中和”当选年度词汇,见证了日益盛行的环保文化如何“绿化”人类语言。